课程介绍(旧)

课程代码 | CHEM130005.01 | 编写时间 | 2010.9.1 | |||
课程名称 | 仪器分析和物理化学实验A(上) | |||||
英文名称 | Instrumental Analysis and Phys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s | |||||
学分数 | 2 | 周学时 | 3 | |||
任课教师 | 开课院系 | 化学系 | ||||
预修课程 | 普通化学和实验、分析化学A(Ⅰ)和无机化学和化学分析实验、分析化学A(Ⅱ),普通物理和实验。 | |||||
课程性质: | ||||||
教学目的:通过本课程的学习,要求学生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、实验技能和结果处理方法,了解不同仪器、分析方法各自的优缺点,对于未知样品,学会正确选择各类仪器及分析测试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,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。 基本内容:本实验课程包括电化学分析法、光学分析法和色谱分析法三大部分。以成分分析实验为重点,兼顾有机物波谱分析。其中电化学分析法包括有:电位分析法、溶出伏安法。光学分析法实验内容有: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法、荧光光度法、红外吸收光谱法、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发射光谱法。色谱分析法则有:气相色谱法、液相色谱法、毛细管电泳法。 | ||||||
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(不少于5种) | ||||||
作者 | 教材或参考资料名称 | 出版社 | 出版年月 | |||
吴性良、朱万森 主编 | 《仪器分析实验》(第二版) | 复旦大学出版社 | 2008年 | |||
仪器分析实验编写组编, 吴性良、朱万森修订 | 《仪器分析实验》(修订版) | 复旦大学出版社 | 1987年 | |||
张剑荣, 戚苓, 方惠群 | 《仪器分析实验》 | 科学出版社 | 2002年 | |||
吴性良 朱万森 马林 | 《分析化学原理》 | 化学工业出版社 | 2004年 | |||
朱世盛 | 《仪器分析》 | 复旦大学出版社 | 1983年 | |||
Douglas A. Skoog. etc. | Fundamentals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| | 1998年 | |||
教学进度安排: 实验二 阳极溶出法测定头发中的锌、铜、铅、镉 实验三 光度-化学计量法测定饮料中混合色素的含量 实验四 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面粉中的核黄素(VB2) 实验五 红外光谱的测绘和定性分析 实验六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奶粉中的钙 实验七 原子发射光谱摄谱法定性分析 实验八 气相色谱的保留值法定性分析及归一化法定量 实验九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野菊花挥发油中龙脑和樟脑的含量 实验十 高效毛细管电泳 实验十一 核磁共振法测定酚氨咖敏药片中各组分 实验十二* 分光光度法测定室内空气中的甲醛 实验十三* 脉冲极谱法测定人发中的痕量锌 实验十四* 漫反射红外光谱法定量测定苯甲酸中的间硝基苯甲酸 实验十五* 新鲜绿叶蔬菜中叶绿素a、b的含量测定 | ||||||
考核方式: 以平时实验成绩为主,每个实验分别评分,以期末笔试考核为辅,期终综合平时实验成绩和笔试考核成绩进行总评。 | ||||||
本课程历史沿革 上世纪60年代初,复旦大学化学系进行了重大的课程改革,其中之一是在化学系中,率先开出了仪器分析实验(当时称为《分析化学Ⅱ实验》)的基础课程,在复旦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全体成员的努力下,开出了一批教学实验,编写了实验讲义,建立了每次能容纳32名学生,每人独立操作,进行同时大循环轮流实验的仪器分析教学实验室。实验室除了少数的成套商品仪器外,其余的都是实验室自行组装或制作的。教学效果极佳,受到了教师、学生的欢迎。实验课程主要由朱世盛、陈剑宏主持,自编讲义,一直开设至1966年。 1977年,恢复高考招生以后,实验单独设课,改名为《仪器分析实验》,由吴性良、汪乃兴、邱德仁等负责重建,组织多名教师参与编写讲义,内容作了重大改变,并于1979年开出本课程。并多次在全国不同性质的化学会议上,介绍开设仪器分析实验基础课程的做法和经验,得到了一致的肯定。随后,1983年受国家教委(现教育部)委托,举办仪器分析实验基础课程培训班,获得好评。推动了国内各综合大学化学系开设仪器分析实验基础课程建设。课程处在国内领先地位。 在编写讲义的基础上,于1986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《仪器分析实验》教材,随后,由吴性良、朱万森等修订,于1988年出修订版,并于1992年11月获得“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教委二等奖”,在同类教材中享有盛誉。 1994年起该课程更名为《分析化学实验A》(下)。2000年起,根据化学系教学改革总体方案,又更名为《仪器分析和物理化学实验》(上),课程内容又作了重大改革。着手全面更新课程内容,课程内容紧跟学科发展,紧密联系社会热点问题(环境、食品、健康等)。实验更新率达70%以上,实验设备的更新率达100%。课程带教方面,遵循课程的传统做法,并开展“三允许”,因材施教的探索,受到了学生的欢迎。课程教学继续处在国内领先地位,接近国外先进水平。 2006年,在朱万森、张晋芬和高翔等的协调和努力下,结合原来老化学楼的仪器与综合化学教学实验中心的部分仪器,将原来化学系(约120人)需要安排在两学期的实验并入了一学期开设。 2007年,课程荣获复旦大学精品课程。 2008年,由吴性良和朱万森主持出版《仪器分析实验(第二版)》。 2010年,课程组获得复旦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。成果名称:注重实际应用,立足能力培养——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。 1978-1986年课程由吴性良主持,1987-1992年由朱万森主持,1993年至2000年由袁双生主持。2000年,先后由吴性良、朱万森、袁双生和马林主持。2007年起由雷杰主持本课程。
|